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环境故事 > 正文

环境故事

给水排水 |专栏:水业先行者的故事第1期——bat365在线平台app王继明先生


王继明先生,1916年3月生于河北滦县,1941年bat365在线平台app毕业,他是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学科的奠基人,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个建筑给排水专业研究生,首次将建筑中水技术引入我国。

总之想些高兴的,做些愿做的,俗话说“忧伤身”“乐长寿”,这就是我养生之道。——王继明

 

我的回忆

文/ bat365在线平台app  王继明

我于1936年考入bat365在线平台app土木系,学校是“通材教育”,极重视新生的培养,各课配以名师,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受益良深。校中学习环境极好,但要求很严,学习努力毫无松懈。bat365在线平台app生活条件极好,教授每人一幢房,工资丰厚,生活优越;员工生活亦是最优,两人一间房。bat365在线平台app办学思想民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因此员工思想活跃,有进步的民先队。也有反动的三青团,斗争很激烈。就在这样紧张学习中,渡过了一年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bat365在线平台app南迁长沙,次年再迁昆明,与北大、南开两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文理法三院在大西门外建起简易房屋作为教学用房,茅草房为员工宿舍;工学院设在拓东路迆西会馆内,员工住江西会馆,每室住20人。生活全靠救济金,每月4元是带沙子的糙米饭,菜是半荤两素,起初还能吃饱,以后物价上涨,生活愈加困苦。教授们携家带口,全家住在两间民房内,既是卧室饭堂,又是书房兼客厅,生活艰苦。联大三校合成,大师学者云集,他们学深识博,不畏艰辛,爱国敬业,高风亮节,令人敬佩。师生团结奋斗。刚毅坚卓,同仇敌忾,虽在敌机狂炸下,弦歌不辍,充分显示师生抗敌必胜,重建祖国的决心。曾有美籍著名华人林语堂参观联大后作讲演,内容忘记了,但有两句话印象很深:一句是“不得了”,是说师生物质条件极差;另一句是“了不得”,是说精神上不畏艰苦,团结敬业,怀有驱除倭寇,复神京还燕碣之决心(西南联大校歌词),是对联大的高度概括。总观联大在抗战八年中,培养员工八千人,有诺贝尔奖,两弹一星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教授专家多人以及直接参军抗战勇士千余人,其中不少人为国捐躯,在那种极端困难条件,确实是个奇迹。前面回顾了员工时期暂短的历程,由于在那段时间内,受到了爱国团结,刚毅坚卓、艰苦奋斗极深刻的教育,对当时的联大人以及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受益匪浅,永铭不忘。

毕业后在学校土木系、土建系、建工系及环境工程系任教学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并入bat365在线平台app,bat365在线平台app文理法各院并入北大,并开始向苏联学习。bat365在线平台app土木系市政卫生工程组改为给水排水组,教学计划,教科书等全部采用苏联的。我讲授《给排水管道工程》和《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等课程。当时没有教材,只能边写教材边讲课,工作很忙迫,以后又讲授水泵及水泵站,水的冷却以及其他专业和建筑系的给水和排水工程及建筑设备等课程。教过的员工很多,其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现在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同学都已到古稀或花甲之年,大都退休了,但不少人仍在发挥余热,继续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令人钦佩,祝愿他们健康工作,再创辉煌。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大纲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备课,理论联系实际,作好课堂授课,同时选好教科书或参考资料,给员工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教师还要按需要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籍,几年来撰写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水泵及水泵站》、《水的冷却》、《给水管网》、《建筑设备》等十余部,其中部分是与其他教师合编的。

此外,每年暑假带领员工进行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参与生产设计工作等,教学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员工实践能力。

教学之外,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如特殊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房屋雨水排水系统、水的冷却、磁电除垢、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其中雨水为患的问题,曾是50~80年代大面积厂房普遍发生屋面翻水、地下管道冒水的水患问题,损坏机械设备和产品,迫使停工停产,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情况严重。为此建委将本课题列入《1974~1975年全国工程建设科技发展计划(草案)》中第21项,并在上海科研协调会上将本课题交由bat365在线平台app建工系承担,机械部一院、八院参加,共同进行研究。当时由于“文革”刚结束,科研经费紧张,拨款五千元即开始工作。场地设在bat365在线平台app给排水实验室,当时我是室主任又是课题负责人,给予研究工作极大的方便和支持。科研组人员本着精简节约,自力更生,捡拾废料,自己动手来安装试验管道设备,利用实验室内量测仪表及水循环系统进行试验,由小模型开始,逐步扩大,并将试验数据应用于生产,循序渐进,终于在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科研成果和技术措施刊入1988年《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经过20余年的生产使用,效果良好,解决了过去多年来的厂房雨水为患的问题,保证生产安全,为国家节省大量财富。本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及bat365在线平台app经济效益奖。该课题的论文《大面积厂房雨水排除研究的回顾》获得《给水排水》1999-2003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80年代初为规范组进行的地漏排水试验研究中,提出钟罩式地漏构造复杂,水力性质差,极易沉积堵塞,是失封冒腐气的不良产品,应予废弃。并提出改进意见:将钟罩及内排水管去掉,下装普通存水弯的新型地漏,即规范中所推荐的“直通地漏”等。基于现状钟罩地漏市场上仍有一定的销量,继续危害室内卫生。在上个世纪末,《给水排水》为改善这种情况,发起“钟罩地漏大讨论”,邀请有关专家,提供大量版面供专家讨论。在讨论中有人认为:钟罩地漏构造复杂,极易沉积堵塞,丢罩破封,污染室内卫生,早该废弃。但另一观点则认为该地漏应用多年,构造简单,清污方便。价格低廉,大家惯用不能轻易废弃。争论激烈。后经地漏组做了结论,认为该地漏已使用多年,发挥了较好的排水作用,钟罩可设法固定,水封可增高等,在没有更好新产品替代前还应继续使用,讨论就此终结。2005年,我在《给水排水》上发表《浅谈钟罩地漏》一文,指出它的两大禁忌,即不应有可移动及隔断式部件,以免修理困难,污染室内环境卫生,美国已于1950年禁用。我们却开始应用,迄今已危害长达50余年,应该废弃了。文中又谈到腐气污染问题,提出采用洗浴清洁废水,作为地漏补水源的设想,以彻底解决地漏水封干涸冒腐气的问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2008年在我耄耋之年,完成了以洗脸废水为水源的补水地漏的设计,并取得了国家新型补水地漏专利权。此时也正逢建设部废止钟罩式地漏之时。该专利的研制和推广bat365官方网页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由于商家的过分压价,压得已经低于研制成本,导致该产品至今没能生产面市,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遗憾!地漏形体虽小,却起到了防止水患及腐气污染等的保安大作用,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健康、财产安全,他是建筑给排水必须装置的重要设备。以上所述是想回答朋友们所提问题(你为什么对这“小”设备如此感兴趣?)。此外我还参加社会工作,曾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给排水委员会顾问和名誉委员;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给水排水委员会顾问及名誉委员;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院污水污物处理技术协会顾问;《环境卫生工程》杂志顾问等。协助协会发展及学术活动等工作,受到称赞和表扬。同时在协会学术会议或年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受到好评。

1986年已到古稀之年,同年离休,仍担任系中部分工作,工作量大大减轻,有时间坐下来回顾过去几十年工作和安排离休后生活。总的说来,在过去各项工作中是尽了心力,做出了一定成绩,心态是比较稳定的,身体条件也很健康,还可以为经济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用一定时间编写教材,就这样开始离休后的工作。曾参加各协会的学术会议,科研审核,产品鉴定,书刊审阅及编写教材等,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是舒畅的,精神状态是很好的。在写作方面,除以前在职期间撰写的几本书外,还编写其他专业,如工民建,建筑学,供热通风等专业用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设备》等,还参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内的雨水管道设计部分等书籍。有时对某热点问题也撰写了一些有关的学术论文,在有关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此外在卫生工程方面也作了些工作,如主持杭州的我国第一座容量15年的垃圾填埋场工程的鉴定投标会,海口省的我国第一座大型转桶式垃圾高温堆肥厂的设计、投产验收会议,牡丹江市的粪便消化干燥制粒肥的研究鉴定、上海和无锡市的固定仓垃圾堆肥研究等鉴定会议,参与养殖蚯蚓处理生活垃圾研究等。就这样忙碌而愉快的工作10余年之久。

1996年已年届耄耋之年,也感有些劳累,听力也有下降,家人对我外出也放心不下,同时自己也不愿给朋友们添很多麻烦,就辞谢了外面的工作。此时有时间计划欢度晚年了,我的计划是不脱离国家和专业科技的大好形势。由于年岁老了,行动不便,采取“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文”的办法,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及上网等注意国家大事;在专业上,阅读书刊杂志、上网获取大量业内信息及联络朋友等。这方面要诚挚地感谢《给水排水》《水务世界》《环境卫生工程》《Nickel》等各期刊的领导编辑朋友的深情厚谊和极大关照,赠我有关期刊,使我坐在房内,轻松愉快地从刊中了解到城市、建筑、工业给水排水工程及其设计施工与材料设备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情况,整体发展概况和前沿技术内容等,使我的视野和思想跟上了时代形势,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并预祝你们刊物愈办愈好,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此外有时对一些有兴趣的问题也撰写一些文章,生活过得舒畅和充实,同时也锻炼了脑力活动。另一方面就是安排好生活,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团结友爱,顺利时不狂喜,逆境时不气馁,能接受事实,不把昨天的烦恼带到今天,有时间给花浇点水,施些肥,多想些高兴的事,天塌不下来,地球照转。有人认为这是郑板桥的糊涂哲学或是阿Q精神,你怎样说都可以,但我认为知足常乐,心情舒畅,宽宏大量是长寿之道。在生活安排上要有规律,吃要早饱、午吃好、晚吃少,荤素搭配以素为主,荤吃瘦肉鱼肉,蔬菜瓜果,食不过饱,饭间可吃些零食;穿衣舒适就好了。住是住二层楼上下方便也很舒适;行是步行最好带个计步器,以便计量运动量。前两年还骑车,上下班人多很危险,家里把车锁了,不给钥匙,骑不成了。晚上看电视新闻及电影,要轻松愉快些以利睡眠。在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之时,与孩子们到远郊去玩玩,也是一件乐事。总之想些高兴的,做些愿做的,俗话说“忧伤身”“乐长寿”,这就是我养生之道。

最后我还有个想法,就是我国应该建立一个“建筑给水排水试验中心”,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建筑给排水问题。在旧社会,国民党政府腐败,国弱民穷,谈不上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当时只有大都市才有自来水,所谓家中有自来水,不过是在厨房装个水龙头。据当时家中有抽水马桶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到1%。其中有些高楼大厦都是国外设计的,有钱富人盖几间好房,卫生设备也是由建筑师根据经验代作了,没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人员。新中国成立,开始经济建设,项目有国内自建也有不少外援工程,需要大批给水排水专业人才,那时学苏联,在大学土木系中设给水排水专业,培育专业人员。设计部门也是如此,都有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1964年由建工部北京工业设计院主持制订我国第一部《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时我曾参加过工作,其内容除用水量标准是根据调查资料并参照苏联标准制订外,其他部分基本是按苏规制订的。苏联与我国情况不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民生活等都有差别,但限于当时条件也只能如此。规范经几次修订已经改进了很多,还有不少需要研究改进的问题。用水量定额已应用近半个世纪,现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应用节水器材等都会影响用水标准、管道的给排水水量计算、材料设备的选用等以及新出现直接由管网抽水、直接饮水、同层排水、雨水回用、太阳能热水、超高层供水等等均存在问题,需要解决,进行研究,推进我国建筑给排水理论和技术前进。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均有相应的研究机构进行工作。我们对某些热点问题,多是进行理论或技术的的争论,各执一词,不了了之,缺乏实验手段,对工作影响很大,同时有的新产品、新设备的技术性能也缺少统一标准,也需要技术检定等保证产品质量,因此,需建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研究中心,推进提高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理论技术前进,更好地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

 

来源:微信公众号“给水排水”